白藜麦、黑藜麦、红藜麦,冀藜、坝藜、条藜……4月12日,沽源县闪电河乡石头坑村种植户张庆军早早准备起了今年要种的藜麦种子,认真做着今年的种植功课。按照1斤藜麦种子种1亩地计算,他盘算着合作社今年种植需要的分量。
藜麦子个头不大,半个小米粒大小,圆圆的、扁扁的,状如磨盘,还微带有一个“刘海”——这便是藜麦的胚芽。再过一个多月后,藜麦产业的新故事将从这个不起眼的芽尖生发开去。
张庆军可以说是沽源藜麦种植的“第一人”。2013年,他抱着忐忑的心态试种藜麦成功,并发现藜麦相较于其他传统种植农业产品,产量更高、收益更好。10年来,在他的带动下,藜麦被日益认可,村里成立起了鑫淼藜麦专业种植合作社,发展起了藜麦育种基地50亩,带动村内村民藜麦种植1000亩,亩产达400至500斤,每亩收益1600元;合作社还以“互联网 农业”模式,多渠道销售藜麦农产品并带动周边农户销售农副产品,助力沽源县农业产业转型发展。
和张庆军几乎同时看中藜麦的还有向永刚。这个从首都“卖货郎”回乡当起“种麦郎”的年轻人,更是从这个不起眼的“小芽尖”里挖掘出了更大的可能——他成立的北麦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如今已是沽源藜麦产业龙头企业,依托年加工能力3000吨的初级加工和年加工能力1万吨的精深加工两个厂区,在藜麦片、藜麦代餐粉、藜麦面条等基础上,逐步研发出了藜麦花胶、藜麦膳食粥、藜麦能量棒等高端产品,并通过 “电商 特色农业”模式实现了本地农产品产销一体化。融合了藜麦育种、种植、加工、销售、研发各个环节的“谷麦郎”,成了市场上响当当的明星品牌。依托谷麦郎天猫旗舰店、832商城、京东店、抖音等线上线下平台,公司2021年实现销售收入4000万元。
一粒种子播下去,一个产业兴起来。如今,沽源县14个乡镇藜麦种植面积达3.5万亩,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六分之一;打造了“谷麦郎”“华藜”等藜麦品牌,开发出近百余款产品,年销售收入达5000多万元,带动全县3000多农户增收致富。“按照亩均产350斤、收购价格每斤5元计算,每亩产值可达1750元,扣除成本,净收入约1150元。”向永刚为记者算了笔保守账,藜麦产业可带动农民年人均增收2到3万元。
这是沽源县进一步做大做强藜麦产业的底气。
“沽源县把藜麦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产业,从扩大种植规模、延伸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创建、拓展销售渠道等方面,在政策、资金、技术上给予重点扶持。”在4月12日由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联合十大协会和十余家中央媒体主办的乡村振兴品牌节暨赋能计划发布仪式上,沽源县藜麦产业获评乡村振兴品牌节品牌兴农典型案例,县长任强在接受专访时如是总结,并对沽源藜麦进行了广泛推介,“沽源藜麦好,健康‘藜’不了。沽源现已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藜麦育种、种植和加工基地,我们正在与中国科学院、国家半干旱研究中心共同打造‘中国藜麦第一县’,力争3到5年内,将沽源藜麦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品牌,推动沽源藜麦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这是沽源藜麦产业发展的未来图景,也是沽源县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宣言。 (记者 左文婷 通讯员 梁志刚 赵晨阳 李静江 摄影 武殿森)
编辑:刘颖莉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