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培增
岁月一老, 就更容易回想伴我长大的张家口,那是寄予我缕缕情丝的故乡。 每逢此时孩童的生活也会一幕幕复活, 画面较多的还是五一广场。 每次回来都要去附近走走。 看着静静南流的大清河,望着那隐现在鳞次栉比高楼后的东山坡,近了,近了……我仿佛又看见了广场里那忘我厮杀的足球场, 广场后那学会了游泳的一池清水, 那练会了滑冰的晶莹洁白的冰场。 那时它和大清河只隔着一片碧绿碧绿、 青茸茸的草地和郁郁葱葱的小树林,微风袭来树叶沙沙作响。 而这里又蕴藏着多少故事。
曾经五一广场没有塑胶跑道, 也没有绿地, 但却是张家口最大的广场, 人们在这里跑步、 吹风、遛弯······有五一广场陪伴的日子总是那样安逸、 美好。 (本版照片选自网络)
去踢足球, 五一广场是能健身的游乐场; 去练游泳, 五一广场是体育学堂;去学滑冰,五一广场是标志性运动的摇篮; 它又是市里唯一正规的运动场所。回想这一幕幕,有些温暖,有些心醉,有些欣慰。
赛足球
1954 年我上十卜树小学, 放学回家可经过五一广场。 那时周六下午不上课, 上午放学必先去广场踢足球,到二、三点钟饿得踢不动了才回家。 当时买不起真正的足球, 都是踢大号的皮球。 几个书包摆成球门, 场子都是在跑道边上, 不占正规球场也就不受干扰。
当时的黑石坝小学就在五一广场边上, 他们到广场踢球的风气更胜,球场上他们常自诩为附近小学之冠。不服气之下,我们和黑石坝的一个班“干”了起来。 我们挑的都是班里的强攻手, 我的水平只能守门。 一开球他们就带球攻了过来, 在我们的门前形成混战。我也十分紧张,死死地盯着球。 眼看着危险了,也想冲上去。刚刚离开球门两步, 突然对方一个回传,球出了战团,到了对方后卫的脚下, 他的面前无一人。 我还愣愣地望着球,怎么回去了?这名后卫却稳稳地一个远射,球进了我守的大门。 最终一比零输给了黑石坝。
回校后我们把输球的事告诉了体育老师张锦(张锦老师后来成了市体育界的名人, 他的妻子董老师也是我的恩师)。他对我们讲:这就是“战术”。此后我不仅懂了足球也有“战术”, 也知道了这球不只是往前攻, 抓住时机回传也会有出奇的效果。
学游泳
记得主席台西北侧的草地里原有一片水坑,面积不大,水也不深。大约是小学五年级时, 东山坡的一支驻军将它扩大、挖深,并引进了河水, 成了一个小湖。 建好的那天我们正在踢球,听说后都跑去看。解放军在里面放了几只橡皮船, 战士们一批一批地轮流练习划桨。 在张家口长大,很少见到划船,觉得挺有趣。 所有橡皮船上的战士上岸后, 突然观看的人群中, 有人一闪身似箭般跃入水中游了起来。 姿势优美, 像是一条穿梭在浪花中的鱼, 简直就是超级表演。 一位军官带着几名战士划着橡皮船赶过去,把他抓上了船。虽然听不清他们在说什么, 但能看清那军官在训斥他,他却笑眯眯且有点赖皮的样子。小伙子的体格健硕,头发上挂着晶莹的水花,黑红色肌肉上的串串水珠在夕阳下闪闪发光。 不一会让他穿上衣服放他走了。当解放军都撤走之后,下水游的人就多了, 可那名小伙子已然成了我心中的楷模, 心想我也要学会游泳。
五一广场的知青上山下乡大会。
几天后我准备好了游泳裤, 等解放军训练结束撤走后, 开始在浅水自己练。先是憋一口气,想着把身体放平,脑袋没入水中,双脚打水双手划水, 其实就像是“乱扑腾”。 几天后感觉身体能放平并漂起来了, 也就能抬起头不用憋气了, 就这样学会了 “狗刨”式。接着是自由泳和仰泳。不管什么姿势,我只是看着人家怎么游, 自己就怎么动,等快学会了,也就能悟出这种姿势的要领和优势了。整个夏天,只要解放军一撤我们就跳进水里开游。
依稀记得第二年解放军就再没来训练, 可他们却在不太盛行游泳的张家口建造了一个天然 “游泳场”,又让多少孩子在这里学会了游泳, 包括我和我的弟弟。
小伙伴们常说: 游泳是会上瘾的。 尤其是我刚学会时, 知道了哪里能游就一定要去玩上一阵子,故对能游泳的地方了如指掌。 当时全市只有三处地方可以游:五一广场、水母宫和 “大烟筒”(这是在三中附近一处废弃的冷却出窑砖的大水坑)。无论是哪一处都从来没有女孩游的, 因为没有专门换衣服的地方。
如今的孩子们学游泳都到正规的游泳馆了。 馆内标准泳池, 水可清澈见底, 恒温27度。 淋浴、消毒、衣柜、教具一应俱全。和“五一广场”的小湖是天壤之别, 且男、 女孩都能学,可就是一期(7-10个课时)学费要几千元。我却是在那个小湖里免费学会的, 那里对个性和能力的培养也不是钱能买到的。
学滑冰
我的滑冰也是在五一广场的这个小湖学会的。到了冬天, 四周围上席子后,就是当时的市滑冰场。想要滑冰先过两关:门票、冰鞋。
门票虽不贵, 但要一个冬天每次都买, 当时的家境也还困难。 要买冰鞋更是奢侈的妄想。 但望着冰场跑道上的健儿, 双手轻轻摆荡像是优美的舞姿, 双脚交替既灵活又娴熟,弯道上是潇洒地倾斜,直道上又身轻如燕地飞驰, 心里涌上的第一个念头就是:再难也要学,要像他们一样。 我经常和发小梁家騋一起进冰场, 背着他的冰鞋, 冒充集训的少年队。
1951年5月4日,“内蒙、察省、张市庆祝‘五一’劳动节大会”在五一广场召开。
我自己也做过 “冰鞋”。 先锯一双木板的鞋底, 侧面钉上用来绑在棉鞋上的带子, 然后再用螺钉固定从回收的破冰鞋卸下来的冰刀 (班里有一位刘同学家是收废品的)。这还不能滑, 还要用钢锉把冰刀锉出刃来, 因一般废冰刀都已磨圆了。 这种自造的冰鞋只能在河滩里较平整的冰面上练, 是不让进冰场的。
进冰场就要借冰鞋了,最多的是借梁家騋的,不过要找他的空闲。 偶尔家里给的零钱凑起来也能租一次, 每逢这时都十分珍惜这点时间, 累了都不愿休息。
就这样也学会了滑冰。 虽没有梁家騋他们那样矫健的身姿, 动作也不标准, 但也能尾随着他们一圈一圈跑下来了。
儿时在五一广场赛足球、学游泳、蹭滑冰的一幕幕、一段段永不会忘。其中的向往、 学习和追求更是伴随一生。 无论多么艰苦都会有那时努力向上的基因在支撑。
1.本网(张家口新闻网)稿件下“稿件来源”项标注为“张家口新闻网”、“张家口日报”、“张家口晚报”的,根据协议,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稿件之网络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均属张家口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 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 时须注明“稿件来源:张家口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其他转载稿件涉及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等问题,请作者或凯发备用官方网站的版权所有者在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电话:0313-2051987。